logo

日俄战争中日本到底有没有占到便宜(马关县律师告诉你)

admin 管理员 / / 0 / 18 no finished

问题描述:

想必有很多朋友对于日俄战争中日本到底有没有占到便宜的知识比较感兴趣,同时也会对马关县法律援助在线律师进行解答,如果刚好能解决你法律咨询相关问题,请希望关注本站!

马关县法律援助在线律师,日俄战争中日本到底有没有占到便宜?

1904年2月8日围绕对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争夺日本和沙俄爆发了战争。战争前夕双方的实力对比为:俄国总人口达1.41亿人,陆军常备军总兵力约105万人,后备役军人达375万人,海军拥有200余艘战舰;日本总人口约4400万,陆军总兵力约37.5万人,可用于日本列岛以外作战的25万人,日本海军约有80艘战舰。在战争过程中俄军经过9次动员先后征召近120万人入伍;日军方面则动员了118.5万人。从面上的数据资料来看:日军无论在战争前、战争中的兵力和武器装备都处于劣势。然而沙俄是一个有着2280万平方公里疆域的大国,而沙俄的人口和经济中心位于欧洲部分。尽管沙俄整体国力强于日本,但在远东的军力部署是弱于日本的,这主要是因为此时西伯利亚大铁路尚未竣工,所以要将俄军主力从欧洲部分调往远东的效率其实是极低的,而且即使调过去了也会面临严峻的后勤补给问题。当时沙俄在远东部署有正规陆军部队9.8万余人,装备有148门炮、8挺机枪,部署在远东的太平洋分舰队有排水量合计19.2万多吨的60余艘作战舰艇;相比之下日军可用于日本列岛以外作战的部队有25万人,装备有1140门炮、147挺机枪,海军方面有排水量合计26万多吨的80艘战舰。考虑到日本本土距离作为战场的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要比沙俄近得多,这意味着日本的战线要短得多,相应的后勤补给的难度也就小得多。这样一来在总体实力上呈劣势的日本在具体的远东战场上形成了明显的兵力、装备和后勤优势。

尽管如此沙俄方面对日本所具备的优势完全视而不见——他们痴迷于自己看起来强大得多的实力以及固有的白人优越论。尽管他们也嗅到了一丝战争的气息,但几乎整个俄国都将他们眼中可能会爆发的日俄战争视为一次“军事散步”,以致于俄军总参谋部迟迟没有制订统一的对日作战计划。事实上日本方面则自1895年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以来就进行了十年扩军计划,时刻准备对俄国发起打击,可以说这是日本方面一场蓄谋已久的准备充分的战争。1904年2月8日午夜日军以偷袭旅顺港内的俄国太平洋分舰队这一方式点燃日俄战争的战火时俄军军官正在庆祝舰队司令施塔克将军夫人的命名日,战争对他们而言:完全就是从天而降,他们根本没做好任何战争准备。此时沙俄国内还存在着异常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本的特工天才明石元二郎在俄国国内、国外广泛同沙皇政府的反对派接触。1904年10月在明石元二郎的牵线搭桥下俄国自由党、俄国革命社会党、芬兰宪法党、波兰国民党、波兰社会党、亚美尼亚党、格奥尔基党等沙皇政府反对党派的代表在巴黎召开联合大会。会后俄国各地就不断爆发反抗沙皇政府的斗争,这极大牵制了沙俄的精力。1905年5月27日-28日从欧洲远调而来的波罗的海舰队在对马海峡被以逸待劳的日本海军几乎全歼,至此日本方面大体锁定了日俄战争的胜局。1905年9月5日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斡旋下日、俄两国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后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那么《朴茨茅斯和约》的签订究竟是否让日本占到了便宜呢?我们不妨先看看该条约的具体条款吧。

俄罗斯承认日本对朝鲜“政治军事经济上均享有卓绝的利益——如指导、保护、监理”的权利。凡是日本认为必要的措置,俄罗斯“不得阻碍干涉”。这条是说俄国放弃对朝鲜的企图,默认朝鲜为日本势力范围,日本就此消除了侵占朝鲜的最大障碍。在日俄战争结束5年之后的1910年8月22日《日韩合并条约》的签订使日本在朝鲜半岛建立起殖民统治,此后日本统治朝鲜半岛长达36年。

俄罗斯政府以中国政府之允将俄国从中国攫取的旅大租借地及其附属的一切权益、公产均转让给日本。这条是说俄国将此前从中国获取的旅顺大连租借地及该地区附属的房屋、铁路、矿山等一切相关权益转让给日本,日本则在此地成立了关东都督府,将这里打造成为日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乃至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基地。

俄罗斯政府将从长春至旅顺段的中东铁路支线及其所属的一切权利、财产,包括煤矿,均移让给日本。日、俄两国可在各自霸占的铁路沿线每公里驻护路兵十五名。这条是说俄国将1897—1903年间所筑中东铁路的长春至大连段支线以及铁路两侧地带的治外法权转让给日本。后来日本为管理这一新占领地区,设立了满铁守备队即后来的关东军。

俄罗斯宣布取消在东北的一切有违机会均等主义的权益。1899年新兴的美国向在中国拥有各自势力范围和利益的英、法、俄、德、日、意六国提出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利益均沾的原则,结果只有沙俄拒绝回复。这成为美、英财团扶持日本在远东牵制沙俄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这一条更多反映的是作为调停者美国的利益,不过日本一则送了美国一个顺水人情,同时也可以从中分一杯羹。

俄罗斯将北纬五十度以南的库页岛(东起鄂霍次克海向西延伸到间宫海峡,全长130公里。极东端鄂霍次克海沿岸:北纬50度0分0秒,东经143度59分24秒;极西端 间宫海峡面:北纬50度0分0秒,东经142度9分16.25秒)及其附近一切岛屿并该处一切公共营造物及财产之主权永远让与日本。这条是说俄国将北纬五十度以南的库页岛及其周边岛屿、海域转让给日本。

综上所述:日本在日俄战争后在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南库页岛等地获得了领土、矿山、铁路、渔业等方面的权益,但这并没满足日本的全部胃口——在此之前日本向沙俄提交的最初的议和方案中包含有索要30亿战争赔款和割取远东土地等内容,可最终日本这些目的并未能实现,这又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日、俄之间的实力对比是极其悬殊的:在日俄战争前夕俄国总人口达到1.41亿人,陆军常备军总兵力约105万人,后备役军人达375万人;日本总人口约4400万,战时可动员200余万后备兵员,陆军总兵力约37.5万人。日本之所以赢得日俄战争的胜利主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其一是因为沙俄历来把远东看作次要战场,以致于俄军90%的兵力部署在西部的欧洲地区,而在远东战场俄军的兵力和各种战略资源只占俄军整体实力的10%;其二是因为这时沙俄内部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战争期间日本特工天才明石元二郎在俄国内部资助和策动沙皇政府的反对派发动革命,把俄国腹地闹的天翻地覆。尽管如此俄国的整体国力仍强于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日本死亡82847人(其中战死35122,其余为病死、饿死、冻死者)、伤153584人、被俘约2000人,而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也使日本的财政体系难以为继,可以说日俄战争对日本而言是一场十足的惨胜。当时的沙俄对此看得很清楚,所以明确表示:一个戈比也不会赔偿,否则就继续打下去。对当时人力物力财力已捉襟见肘的日本而言已无力再将战争继续进行下去,所以选择见好就收——毕竟获得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权益已令日本大赚一笔。

如果当时日本执意向沙俄索赔,甚至不惜将战争继续进行下去,那么所要面对的可不仅仅只是沙俄这一个敌人——事实上早在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就对日本已有警惕之心。日俄战争时期欧洲的法、德两国自普法战争以来就一直关系紧张,而沙俄恰恰是两国景象拉拢的对象,正因为如此两国才在甲午战争后同沙俄一起联合向日本施压要求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如果日本执意同沙俄继续交战,极有可能被法、德等国视为对欧洲列强的共同威胁而予以打击,在日俄战争中惨胜的日本根本无力同时与俄、德、法三个大国抗衡。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曾获得美、英的外援,然而如果日本执意将战争继续进行下去,那么美、英也将站到其对立面——毕竟这世上从来就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美、英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暗助日本就是为了限制沙俄在亚太地区的扩张势头以维持列强在这一地区的均势,如果放任日本过度扩张则意味着日本将取代沙俄成为这一地区新的强势地缘势力,进而威胁到美、英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对当时的世界列强而言:日俄战争已削弱了沙俄的实力,从而抑制了沙俄的扩张势头,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已然实现均势局面,绝不能放任日本破坏这种均势。因此如果日本执意索要赔款并不惜诉诸武力的话,那么将遭到列强的一致抵制。

日本得到的只是战略利益,而非民众指望的大笔赔偿金。失望的日本民众于《朴茨茅斯和约》签署的当天聚集在东京日比谷公园召开国民大会反对《朴茨茅斯和约》。群情愤怒的参会者与警察发生了冲突,参会者一度猛烈袭击了公园附近的内相官邸。这场骚乱持续了3天,最终被政府军警镇压,然而此后骚乱又从东京迅速波及到日本各地。在这一过程中参加骚乱者烧毁2所警察署、219个派出所或警察岗亭、13座教堂、53户民宅、15辆电车。参加骚乱者被捕1700余,起诉 300余,被判刑者87人。

马关县法律援助在线律师(日俄战争中日本到底有没有占到便宜)

俄国海军为何打不赢日本?

日俄开战前,俄国国内曾有人狂言:“扔帽子就能把他(日本)压倒”,这群狂热的沙文主义者认为日本是个“蕞尔小邦”,根本不是“伟大的”俄罗斯的对手。

这场战争可谓是“狗咬狗,一嘴毛”,日本和俄国在中国的地盘上开撕,结果是看不起对手的俄国被日本击败。那么,这场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日本为什么敢动看似体量巨大的俄国?又是怎么获胜的?让我们回首一观一百多年前的这场战争吧!

日俄战争

日俄在中国东北的利益冲突纵观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原因无他,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日俄战争自然也不例外。同为世界列强,日俄双方都想在中国东北分一杯羹,当你觉得他分的多了,你就会心里不舒服,或者你压根就不想和他一起分,矛盾就由此产生了。虽然是一个岛国,但日本的野心不可谓不大,并且很早就显露出来了。从奴隶制国家形成开始,日本的军国主义就逐渐崛起,吞并朝鲜和中国就成了日本的梦想。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渐成了资本主义强国,随着国力的急剧增长,日本急不可耐的实施其“大陆政策”,以改变其岛国的各种劣势。从1874年开始,日本先侵台湾,再攻朝鲜,得到的战果是吞并了琉球,打开了朝鲜的大门,算是完成了“大陆政策”的第一步。然而,俄国的一个动作却让日本认为其在中国的利益受到了严重威胁—在远东修筑铁路,这让日本产生了通过战争打败俄国的想法。中日甲午一战后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辽东半岛也由此落入了日本手里,这下俄国有些坐不住了。俄国自古侵略成性,早已把中国东北是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眼见自己的“囊中之物”进了日本的口袋,俄国主导了一出“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的当日,俄国联合法德两国对日本提出交涉,要求日本势力退出辽东半岛。日本想通过与美英意三国协商来对抗,但遭到了拒绝,无奈只能妥协。从这时起,日本和俄国的梁子就算是结下了。“三国干涉还辽”之后,俄国开始了在远东地区的肆意妄为,先是修筑西伯利亚铁路,强迫中国把旅顺和大连租给他,把铁路延伸到这两个港口并向东直到鸭绿江边,又趁着清朝忙于镇压义和团,以“镇压骚乱,恢复秩序”为幌子,出兵20万侵略中国东北。俄国对中国东北的大肆侵略显然对列强在中国的利益不利,在其他列强进行干预后,俄国明面上同意从中国东北撤兵,暗地里却搞小动作,企图以保护铁路的名义合法占领中国东北。另外,俄国扶持本国在朝鲜的势力,企图替代日本在朝鲜的势力。对于俄国的狼子野心,日本自然看的一清二楚,这时的俄国已经成了日本最大的假想敌。经过甲午海战后近十年的发展,日本各方面实力有了巨大提升,距离通过对俄国一战称霸远东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马关条约》签订场景

疯狂扩张引起其他列强不满,俄国陷入孤立的境地

“三国干涉还辽”后,列强在中国的局势被彻底打破,俄国在中国东北一家独大,实行军事独占,引起了其他列强(以英、日、美为主)的不满。

为应对此情况,日本和英国走到了一起,而美国一方面出于同情,一方面想借日本来遏制俄国在中国的势力扩张,也对日本表示支持。

至于其他列强,德国和俄国由来有复杂的矛盾,自然不会为俄作战,英日同盟,法国也不会为了俄国和英国敌对,这使俄国陷入了孤立的境地。

世界主要列强或是支持日本,或是基本采取中立,而没有一方表示支持俄国,在这非常利于自己的国际局势下,日本下定了对俄发动战争的决心。

日本不宣而战,俄国屡战屡败

发动战争前的1903年,日本就日俄双方在远东的利益分配对俄国提出交涉,但屡次交涉没有任何进展。

1904年,日本照会俄国表示不再谈判,并断绝外交关系。两天后,日本海军不宣而战,突袭俄国在中国旅顺港的舰队,日俄战争爆发。

日军炮击旅顺要塞

1.俄国国内对对日战争的看法

在对日战争问题上,俄国国内意见并不一致,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俄国最好不要轻易发动战争,因为当时的俄国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他们认为应先采取妥协,等到西伯利亚铁路通车,战略物资能得到保障,远东的堡垒修筑完善时再对日决战。

而另一派主张对日强硬,他们对日本非常轻视,认为日本这个“蕞尔小邦”不堪一击,根本不可能是俄国的对手,“俄国需要一场小小的胜利,以便制止革命”,他们认为战争能为当下俄国的困局寻找出路。

对于俄国备战不足的问题,沙皇尼古拉二世心知肚明,但他却觉得“让步总是引起新的让步”,认为推迟战争的最好办法就是采取强硬的态度。

沙皇主张对日强硬,俄国国内因此掀起了战争热潮,到处叫嚣着“流血牺牲,保卫祖国”的声音,虽然俄国的战争准备进展非常缓慢。

2.日军积极攻取,俄军散漫自负

1904年2月6日,日军舰队开赴黄海,袭击停在旅顺和仁川的俄舰。

对于日俄谈判破裂的消息,俄军总督早已知晓,但没有命远东的俄军采取任何应变之策,在被袭击的前几个小时,俄军还完全处于麻痹状态,其舰队参谋还说:“战争打不起来”。

战争打响后,为了防止日军在朝鲜和辽东半岛登陆,俄国加速向远东增兵,而日本最先制定的战争策略就是先夺取制海权,尽快登陆辽东半岛和朝鲜,速战速决歼灭辽东的俄军。

日军侦查骑兵

被日军袭击后,俄军新上任的太平洋分舰队司令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但不幸在海上被日军所设的鱼雷炸死,后上任的俄军司令不再采取积极措施,日军在辽东半岛登陆。

为保住旅顺,沙皇政府继续派兵增援,增援部队在途中与日军遭遇而一败涂地,之后旅顺的俄军节节败退,直至龟缩在堡垒不出。俄军败退之快,连日军都没有想到

战争变成了日军的攻坚战,双方均伤亡惨重,日军决定放弃强攻,改为长久围困。

在攻占旅顺的同时,日军对辽阳、沙河的俄军发起进攻。

3.俄军指挥官指挥不利

由于俄军准备不足和指挥不利,日军最后用约10天的时间和较重的伤亡击退了俄军,进入辽阳。辽阳会战结束时,俄军的大部分预备队始终没有投入战斗。

两军在沙河交战时,日落间谍在俄军军官的尸体上搜出了俄军的进攻计划,俄军丧失主动性,但日军也没占到太大便宜,双方各自撤回阵地,沙河之战成了一场持久的阵地防御战。

日本意识到,时间过的越久,俄军的增援部队就会源源不断的赶来,这对自己很不利,因此日军做出调整,临阵换将,更擅长运用炮兵的将领上场,一天内就攻克了西线制高点203高地,这也基本决定了旅顺战局的胜败。

随着被俄军称为旅顺俄军防御“灵魂”的康德拉钦科将军被日军击毙,俄国很快签订了投降文书。

战争结束时,俄军损失了4.4万余人,而日军损失6万余人,俄军还剩余3万名多官兵。

日俄战争的根本决定因素在哪里?在于制海权,这也是日本如此重视攻占旅顺的原因,只要旅顺的俄国军舰还在,就可以切断日军补给,而俄军一旦从旅顺败退,其海上补给也将被切断,进而直接影响战争局势。

俄国在战争初期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沙皇也派其波罗的海舰队前往远东增援,但舰队从欧洲开到远东何其难,俄军舰队需从波罗的海南下,绕过非洲的好望角继而北上才能到达远东,走过了半个地球的距离,路上严重消耗了精力。

俄军舰队到达远东时,日军舰队指挥官根据事前的对策,先放对方通过,很快就把俄国舰队击溃在对马海峡。

对马海战失败后,俄军再无一丝获胜的可能。

俄军增援舰队行驶路线

总结

日俄战争,体量巨大的俄国败给小小的日本,原音不外乎三点:

1.地理上,俄国腹地东欧距离远东战场过远,海上补给很难到位,而日本本土距离战场很近,这使俄国很难控制制海权,日军的补给显然比俄军容易的多。

2.指挥能力差距,远东的俄军思维懒散,谈判失败后不采取任何应变策略,认为“打不起来”,被日本夺得了战争先机。除此,俄军的指挥不足在后续的争夺中也有所体现,而日军指挥官的指挥能力显然要比对方强得多。

3.心理上,俄国藐视对手,骄兵必败。远东地区一直是俄国的次要战场,而俄军总参谋部却一直没有制定对日作战的统一计划。

俄国的陆军大臣还认为“一个俄国兵可以对付三个日本兵,我们只需要14天就能在满洲集结40万大军,这已经是我们击败日本所需兵力的三倍了,与其说这是一场战争不如说是一场军事散步更合适。”

也算给了俄国一个惨重的教训,失败后的沙皇政府迅速被国内革命力量推翻了。

最后,日俄战争的历史对我们中国有什么教训呢?我想大概就是“自强不息”四个字了。绝不能让清朝这段他国在我们的土地上作威作福,而主人却以两国“均系友邦”为由保持“中立”的历史在中国的国土上重演了。

朴正熙被韩国政府定性为日本走狗韩奸冤枉他吗?

2005年,韩国卢武铉政府,为了对国内亲日派进行清算,把当年日本对韩国实行殖民统治时期的受益者,日本军国主义的走狗帮凶,共计3090名定为韩奸。出任过韩国总统的朴正熙榜上有名,并且名列前茅。

当时身为韩国国会资深议员,朴正熙的女儿朴槿惠,对韩国政府和民间组织把她爹朴正熙列为韩奸,发表公开讲话。

朴槿惠没有反驳政府对她爹的韩奸定性。只是说:‘她爹的问题,应该归咎于那个黑暗的时代’。她同时希望:‘大家能放弃仇恨,努力面向未来’。最后她认为,‘让未来的人去评价那一代人,会更真实、更公平’。

朴槿惠当时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一心想着谋取韩国总统宝座,面对民众日益高涨要求对当年卖国求荣,背叛国家的走狗帮凶进行政治清算的呼声。她采取息事宁人的低调冷处理,应该是恰到好处。否则一旦引起公愤,或者是引起舆论争议,势必让她政治前途画上句号。

朴槿惠为了当选总统,那也是大有忍辱负重,唾面自干的范儿!亲爹的名誉扫地,无动于衷;二个亲侄儿被杀,疑点重重,就当没事。亲弟弟婚礼,亲妹妹婚礼,全部拒绝参加。就连号称韩国政坛“常青树”的金钟泌,也是朴槿惠的堂姐夫,朴氏家族安全的“看家人”,反对朴槿惠参选总统,都被朴槿惠嗤之以鼻,形同陌路。朴槿惠想当总统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当朴槿惠还是一名国会议员时,她无力阻止韩国政府对她爹朴正熙的审判定性。

朴正熙被定性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走狗帮凶,被定性为日本法西斯的韩奸,被定性为日本殖民朝鲜半岛时期既得利益者,冤枉了他吗?

朴正熙虽然出身贫寒,父母却使出吃奶得劲,供他读书。朴正熙就读的是中等师范学校,也算是一个知识分子吧!他毕业后被家乡一家小学聘为教师。然后,父母还为他娶了媳妇,当然不是朴槿惠她亲妈。朴槿惠她亲妈陆修英女士,只能算作是一个“小三”。或者按照当时的说法,就是二姨太太。朴正熙何时和原配离婚,或者是未离婚,无从可考,不得而知。

朴正熙第一个职业,能够成为教师,在当时尊师重教的韩国,那也是人人只有羡慕的份。可是,在朴正熙的眼睛里,老师作为“孩头王”,让他倍感悲催。朴正熙最后做出惊人的选择,加入侵华日军,卖身投靠日本军国主义。

朴正熙作为一名朝鲜半岛的知识分子,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祖国,是如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他更能亲身感觉到日本殖民统治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同胞,是如何惨无人道。以种植水稻为主的民族,连吃大米饭的权力都没有。朴正熙对此不是选择反抗,而是选择卖身投靠,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

从朴正熙进入伪满洲国“警察学校”那天起,他就把自己紧紧绑在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战车上。

当朴正熙为了换取日本主子的欢心,刺破手指写下血书,“我高木正雄,作为一名日本人,愿意为大日本帝国和天皇陛下,奉献牺牲自己的生命”。从那一刻开始,朴正熙就被历史正义彻底钉在耻辱柱子上。

朴正熙先后在黑龙江,吉林,河北等地,作为日本精锐师团的军官,亲自参加剿杀中国抗战军民,并且亲自指挥日军在河北制造了“杨家铺惨案”,采用集体枪杀,活埋等法西斯手段,杀死无辜村民100多人。

朴正熙用中国人民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官路”,加官晋级不说,还因此受到日本关东军军部,日本驻伪满洲国高官们的重视。号称日本关东军“三杰”,后来被远东国际法庭定为甲级战犯安信介,曾经在推荐朴正熙进入“日本东京士官学校”,学习的推荐信中写到,“高木君,是比很多日本人更像日本人;比很多日本人更忠于天皇陛下的人才”……

安信介能被二战后的“远东国际法庭”,定为甲级战犯。而且还大难不死,后来又成为日本首相。其犯下的罪恶,可谓是十恶不赦。但是,他对朴正熙的判断、赏识,惺惺相惜,不可不谓之为“毒辣”。

朴正熙在日本投降后,回到韩国加入军队。通过行贿自己的团长,躲过李承晚政府对韩奸的清算。之后,因为在韩战中,对中朝军队作战有功,一步步进入韩国军队高层。

1961年,朴正熙成功发动军事政变上台执政。

朴正熙之所以能够在强大的美军眼皮子底下,成功发动军事政变,并且得到美军的默许。跟朴正熙和日本右翼势力的勾结息息相关。朴正熙发动军事政变后,日本右翼政客安信介,以及他的弟弟,时任日本首相佐藤荣作,全力以赴为朴正熙在美国主子面前沟通运作。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日本右翼势力把朴正熙送上“大首领”的宝座,朴正熙以“哈巴狗”式的回报,通过“日韩请求权协定”,把韩国的民族尊严给彻底出卖了!在日本右翼政府,对于韩国殖民统治,没有一句道歉的情况下;在韩国全国民众强烈反对下,了断了韩日曾经的历史恩怨。

朴正熙独裁统治,尤其是他的毫不遮掩,极度的亲日媚日行为,让那些本民族的反日派,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光天化日之下刺杀他。结果就是,刺客因为射击技术不过关,把朴正熙二夫人陆修英女士杀了。

朴正熙最后,死在他的日本韩奸同学,也是他最信任的情报局长金载圭枪下,倒在歌女身上。朴正熙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我没事”。

朴正熙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走狗帮凶,就是在日军军前效力的韩奸,就是韩国本民族的卖国贼。被韩国政府和民间人士,共同认定为“在日本对朝鲜半岛实行殖民统治时期的既得利益者”。

朴正熙那份刺破手指写下的效忠信,至今还收藏在日本国家档案馆里。

当有人,还不是韩国人,也不是日本人,也不知道是哪个爪哇国的人,认为韩国政府,把朴正熙定性为日本走狗韩奸,有点冤。我有点震惊!

当有的,所谓的人,是不是人不得而知。凡是认为二战时期的韩奸和汉奸,都热爱他们的祖国时,我出离愤怒的大骂。也为那些倒在战场的抗日英雄,惨死的、无辜的民众百姓,在此撰文,以飨哀嚎,以正视听。

巴黎圣母院重建被认捐10亿欧元?

20日,法国的游行示威继续进行,这已经是去年11月以来的第23轮示威,参与人数达9000人,期间游行群众与警察发生了冲突,群众沿街烧车,警察发射催泪瓦斯,现场可谓“热闹非凡”,已有200余人遭警察逮捕。

(悲情马克龙)

巴黎圣母院大火丝毫没有影响普通民众对政府施政的不满。尤其是重建捐款达到10亿欧元,且有数亿欧元是法国大企业及名门望族捐赠的,这让群众看到了吐槽点,我一辈子才赚多少钱,这些大家族随随便便就捐赠数亿欧元,这是赤裸裸的贫富差距。基于这个原因,引起了此次大规模游行示威。

马克龙可谓雪上加霜,大火余威还未散去,游行示威又卷土重来。

巴黎圣母院的大火不仅是法国的悲剧,更牵动着世界人民。马克龙本来想着,此次灾难能团结法国上下,削弱此前的游行示威。万万没想到,法国人关心柴米油盐甚于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还可以重建,且捐款数额一下子就达数十亿。而普通人的生活还是老样子,没有丝毫改善。这就很容易理解示威群众的心情了。

(20日在法国巴黎的游行示威)

游行示威者的诉求依旧没有变,与这次巴黎圣母院大火没有多少关联

此次游行示威依旧是此前“黄马甲”游行的延续,意在提醒马克龙“黄马甲”那事还没有完,游行诉求依旧是法国的高税收以及人民生活质量下降等。马克龙原本计划于本月15日宣布一系列新政,用来回应此前大辩论中群众的诉求。由于巴黎圣母院大火,推迟至本月月底。

(巴黎圣母院大火周围的巴黎市民)

既然问题没有解决,那么民众就继续表达自己的诉求,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离普通人的生活太过遥远。加之大家族数十亿的认捐刺激了普通民众。从这些来看,此次游行示威也就不难理解了。

欢迎大家评论关注。

甲午海战为什么会失败?

多谢邀请。

要想知道甲午海战输在哪里,我们首先要从中日双方建设海军的目的说起。

清政府对海军的认识是懵懵懂懂的,建设海军主要是为了保障陆地的安全。为什么北洋海军得到的支持最多?就是因为北洋海军的防区是渤海,涉及到京畿地区的安全。清政府把北洋海军看作一支守卫海上关隘的水师,只要敌人不进入渤海,那就行了。至于什么海权、什么海上贸易、什么殖民海外,对不起,孔夫子没说过这些,咱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清政府建设海军,是为了让渤海“深固不摇”

这海上的关隘,指的就是渤海湾入口的旅顺口和威海卫,所以每年不多的海防经费要拿出很大一部分来修建炮台。清政府的设想是,陆上有炮台,海上有军舰,陆海相依,可以万事大吉。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北洋水师第一批买的军舰居然是蚊子船。

蚊子船便宜,所以深受清政府青睐,建设海军宗旨就是“花小钱办大事”

什么是蚊子船呢?这个东西是因为英国人觉得自己海外殖民地太多,需要保护的港口太多,军舰不够,炮台太贵,怎么办?于是就设计了一种水上炮台,吨位不需要大,几百吨就行;速度不需要快,八九浬就行;装甲不需要,风吹不散就行。唯独需要的就是一门大口径火炮,可以击破铁甲舰就行了。

所以蚊子船是不能出海作战的,为了保障大炮射击时的稳定性,船型设计得短粗肥胖不说,开炮还得先下锚固定,可以说到了海上一点用都没有。可清政府就喜欢这个东西,不能出海有什么关系?咱本来就不想出海!

这种蚊子船,占了北洋海军全部战斗舰艇的三分之一。打起仗来是几乎没有什么用,只有最后日军围攻刘公岛时还开了几炮,算是发挥了一点余热。

日本海军在规模极小时,就开始走向海外,抢夺利益了,因此其海军建设永远充满了“抢抢抢”的动力

日本呢,人家是岛国,对海上利益的认识可比清政府强多了,搞海军就是奔着出海抢好处去的。1874年,日本海军当时只有5艘可以出海的军舰,就这么一点家底,就把台湾岛给瞄上了。虽然最后由于实力不济没有成功,但更是认识到了强大海军的重要性,立马就掏巨款买了三艘铁甲舰,然后把琉球给吞并了。

和现代人想的不同,当时清政府里想为了琉球和日本开战的不在少数,不过都是不知双方海军对比的瞎嚷嚷而已

当时清政府沸沸扬扬,很多人说要出兵日本的,只有当政的几个人心想,出个屁啊,就那么几艘出不了海的蚊子船,经不起人家铁甲舰一炮呢。于是就只有打口水仗,无奈口水是赶不走日本人的,琉球就这样成了日本的领土。

尝到了海军带来的好处,日本在建设海军方面跑得更欢实了,海军军费是常涨常涨常常涨,在投入方面远远超过了清政府。

定远级铁甲舰实际上是德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而打折推销的结果,清政府就听不得打折

清政府只有唯一的那么一次,在海军建设上走在了日本的前面,这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定远”级铁甲舰购买事件。不过大家不知道的是,这并不是清政府的精心策划,而只是一个外交官的无意之举。

李凤苞是当时的驻德公使,他这个人对新鲜玩意很感兴趣,自己在欧洲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成才,懂得了不少海军知识。有一次到伏尔铿船厂看订购的鱼雷艇,德国人就给他推销铁甲舰,说这玩意儿怎么怎么好,关键是贼便宜,只要一百多万两一艘呢。

“便宜”这个词把李凤苞打动了,他算了一下,确实便宜,也就是三艘福建船政国产巡洋舰的价格,可一艘铁甲舰显然比三艘巡洋舰强多了,于是立马给李鸿章报喜。

于是,在一次偶然的商业推销中,由于德国人舍得赔本大甩卖,两艘历史上最便宜的铁甲舰就这样到了中国,中国海军终于压了日本海军一头。

可办成这件事情的李凤苞怎么样了呢?没有升官发财,从此走向人生巅峰。他的下属很嫉妒他,于是在国内到处宣扬他收回扣,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李凤苞被免职了(清政府的逻辑是:如果你没有问题,为什么人家会说你有问题)。气得一口气没接上来,死在了老家。

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建设海军,他们将其简单的归罪于李鸿章要么是想拥兵自重,要么是想从中牟利,所以还是不搞海军为好

这一次弯道超车之后,清政府的海军建设又回到了老轨道,当然再遇上大甩卖是不可能了,所以只能买点小军舰,像致远、经远什么的,聊胜于无。没几年,至少还愿意为海军掏点钱的醇亲王一死,慈禧退休,认为海军没什么用的清流党掌了权,怂恿年轻不懂事的光绪皇帝下令停止购买军舰武器,这下本来就落后的海军就被日本甩得更远了。

一个是一直在努力的优等生,一个是偶尔振作一下、大部分时间都是“睡狮”的差生,最后的毕业考谁考的更好,不是一目了然么?

声明:该内容系用户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通过投诉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投诉邮箱wplhsf@163.com 收到邮件经核查后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scnn.com/article/164347.html
评论 0
    还没有内容
资源总数
177825+
今日更新
69
会员总数
24
今日注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