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侵占是指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私财物。职务侵占需要达到一定数额才能构成犯罪。职务侵占罪的主体可以是政府机关、企业或者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那么如何认定职务侵占罪的数额呢?下面,五六懂法网编辑将为读者解答相关知识。1.侵占案的数额如何确定?
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自己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第十一条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的侵占罪中“数额较大”、“数额巨大”的数额起点,应当是本解释关于受贿罪、侵占罪所对应的数额标准规定的二倍、五倍。 第一条:“贪污、受贿数额在三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较大”,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第二条:“贪污、受贿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三百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巨大”,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综上,目前最新的司法解释对职务侵占罪的量刑标准是6万元以上(数额较大)和100万元以上(数额巨大)。
第二,侵占罪的主体。
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是一个特殊主体。
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由于是非国家工作人员,所以是一个特殊的主体。具体来说,它包括:
(一)非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包括董事、监事、经理、负责人和职工,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本单位的财物。数额较大的,他们或者有特定的职务,或者从事某种工作,可以利用职务或者工作上的便利,占有本单位的财物,成为本罪的主体。
(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便,非法占有本单位的财物。如果数额较大,他们也应该是本罪的主体。司法实践中,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普通职工、劳动者,包括合同工、临时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确立劳动关系或者虽未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否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均可成为本罪的主体。但未建立劳动关系而仅因提供劳务而获得报酬的员工,不属于公司、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工作人员,不构成本罪的主体。
三。职务侵占罪证据
1.提供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营业执照、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等能够证明单位依法成立的材料。
2.提供能证明嫌疑人是单位员工的身份证明,如任命书、聘用合同、任命书、工作证、工资发放材料、员工简历、两金(养老金、公积金)缴纳材料等。
3.犯罪嫌疑人贪污单位财产、挪用单位资金的依据和数额认定的依据。如发票、收据、银行汇票的原件和复印件
但现实情况是,很多职务侵占罪难以立案。分析不成功的原因,结合我们近几年未立案的案件,我们认为立案率低最直接的原因是公安在立案上有其固定的思维,当事人要从犯罪的构成要件和管辖角度提供足够的材料,帮助警方认定案件。
以上知识是编辑对“如何认定职务侵占罪数额”问题的回答。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职务侵占罪的数额必须大于刑法规定才能追究刑事责任,而数额的认定各地不一。如果读者需要法律帮助,欢迎来五六懂法网进行法律咨询。